八福和主祷文(The Beatitude & the Lord's Prayer)

HK$57.80 HK$68.00
  • 品牌: 子粒文化
  • 型號: 平装32K(210mm*143mm)
  • 商品庫存: 有現貨

- +

原名:The Beatitude & the Lord's Prayer

作者:亚瑟·W.宾克(Arthur W. Pink)

译者:景丽

中文出版:2021年9月

ISBN 978-99981-42-38-1

字体:简体中文

内页:136

规格:平装32K

定价:68.00港币 

 

——封底内容

基督的首次讲道似乎可以概括为一句简短而关键的话,好像祂的先锋施洗约翰所传讲的话:“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太3:2; 4:17)天国是什么,其发展的各个阶段如何?以如此简短的研究来讨论那极其令人感兴趣的话题是不合适的,然而,论八福的经文教导我们有关属那国度之人的许多事,并且基督向他们宣告了这国度最大的福分。——《八福》

许多敬虔人都谈论过、写过有关祷告的事,但我们若要正确履行这一基本职责,还需要在人类起初的做法之外,寻求更好的方式。无知、有罪的受造物该怎样竭力来到至高神的面前?他们的祷告怎样才能蒙神悦纳,并从神那里获得他们所祈求的?答案是:除非那垂听祷告的伟大之神喜悦将祂的旨意显明给我们。祂借着以下的事已然将祂的旨意显明给我们:(1)为罪魁开出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直达祂的面前;(2)指定祷告是祂与祂的子民之间相交,以及祂赐福于他们的主要途径;(3)仁慈地为祂子民树立了祷告的完美典范。——《主祷文》

 

——目录

第一部分  八福

1.引言

2.第一福

3.第二福

4.第三福

5.第四福

6.第五福

7.第六福

8.第七福

9.第八福

10.总结——八福与基督

 

第二部分  主祷文

引言/...69

1. 祷告的对象

2. 第一个祈求

3. 第二个祈求

4. 第三个祈求

5. 第四个祈求

6. 第五个祈求

7. 第六个祈求

8. 第七个祈求

9. 颂歌

 

——作者简介

亚瑟·宾克(Arthur W. Pink)1886年4月1日生于英格兰诺丁汉郡,卒于1952年7月15日。

曾就读于美国穆迪神学院.。从1916年到1934,他在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多个地方传道,是一名浸信会传道人。他写出多本圣经教导的书籍。他死后,他的书籍才被“真理的旗帜”出版社出版,并广为流传,使他成为二十世纪后半叶最有影响力的福音派作家之一。

所著述的书有《神的主权》《神的属性》《救主十架七言》《圣经是神的启示》《先知以利亚》等几十部著作。

 

——试读 

“八福”引言:

论到山上宝训,就其意图、范畴和应用而言,人们的看法各不相同。大多数释经者都认为它阐述了基督教的道德规范。诸如托尔斯泰伯爵这一类的人,甚至视其为“金科玉律”,是所有人赖以生活的准则。另一些人着重于它的分配关系上,坚持认为它不是针对现在的圣徒,而是针对未来千禧年的信徒。不过,神所默示的两段经文揭示了其真正的范畴。在《马太福音》5章1-2节中,我们了解到基督当时正在教导祂的门徒;在《马太福音》7章28-29节中,我们清楚地看到祂当时也是在对许多人说话。由此显明,我们主的教训既是针对信徒的,也是针对不信之人的。

我们需要在心中牢记一点,即山上宝训是基督首次对普通民众讲道,这些人是在有缺陷的犹太教中成长起来的。同样,很有可能这也是祂首次教导门徒。祂说这番话的用意,不仅要教导基督教的道德规范,而且要揭露法利赛主义的错误,并唤醒那些恪守律法主义的听众的良知。祂在《马太福音》5章20节说道:“你们的义若不胜于文士和法利赛人的义,断不能进天国。”接下来,祂又在这一章的结尾解释了律法的属灵含义,为要激发听众认识到自己需要祂那完美的义。正是他们不了解律法的属灵含义,才是法利赛主义的症结所在,因为法利赛主义的领袖们竟声称自己按照字面的意思已经遵行了律法;因此,我们的主在此强化律法的真正内涵和要求,其美意是借此唤醒听众的良知。

请注意,此山上宝训唯独记载于《马太福音》中。把它与《路加福音》6章所记载在山下平地上的宝训相对照,二者之间显然存在许多不同之处。的确,在四本福音书中,《马太福音》论到犹太人的地方最多;然而,若因此将它的应用范围局限于敬虔的犹太人,包括以往的和将来的,其结果必导致严重的错误。《马太福音》的起头提到了基督的双重身份,这也警醒我们,当避免产生上述的局限性;这些经文说基督是大卫的子孙、亚伯拉罕的后裔,而亚伯拉罕是“一切信之人的父”(罗4:11)。因此,我们十分确信这山上宝训阐明了各个世代所需要的属灵原则,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开展以下的讨论。

基督的首次讲道似乎可以概括为一句简短而关键的话,好像祂的先锋施洗约翰所传讲的话:“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太3:2; 4:17)天国是什么,其发展的各个阶段如何?以如此简短的研究来讨论那极其令人感兴趣的话题是不合适的,然而,论八福的经文教导我们有关属那国度之人的许多事,并且基督向他们宣告了这国度最大的福分。

基督是成了肉身来过一次,祂还会再来。祂两次降临都涉及一个与天国相关的特殊目的。我们的主第一次降临是要在世人中间建立一个国度,这国度又凌驾于世人之上,这国度的根基是奠定在单个人的灵魂里面;祂第二次降临的目的是要将那国度建立在荣耀里。因此,我们要知道那国度里的人有什么样的品格,这一点至关重要。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知道自己是否属于那国度,那国度的各种特权、豁免权和将来的赏赐是否是我们现在和将来的产业中的一部分;这样,一个人才可能领会到敬虔又认真地查考这八福的重要性。我们必须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因为这些教训是联合在一起的;若我们只看其中一项,就不可能不错失其中的一部分教训。八福构成了一幅肖像图。好比一个艺术家画了一幅画儿,其上的每一根线条都很优美、流畅,但所有的线条组合在一起才能呈现出它们彼此的关系。正是通过将各种艺术描绘和细微的笔触组合在一起,这幅画儿才呈现给我们一个完整的形象。这里也是如此;虽然八福所描述的每一个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美丽和魅力,同时也表明了它出自一位大师之手,但只有当我们将描绘它的各种线条组合在一起时,我们才能真正看到神国度子民的全貌(A.T.皮尔森博士注释)。

神的伟大救恩是白白的,“不用银钱,不用价值”(赛55:1)。这是神圣恩典中最仁慈的规定,若非神白白赐下救恩,就没有一个贫穷的罪人能得到它,因为他们一无所有,不可能买得起。但绝大多数人对此毫无知觉;其实我们所有的人都是如此,除非圣灵张开我们被罪蒙蔽的双眼。只有那些已经出死入生的人,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贫乏,处在乞丐的位置上,乐意领受神的爱,开始寻求真正的富足。因此,“穷人有福音传给他们”(太11:5),那福音不仅传到他们的耳中,而且也传到他们的心里!

因此,灵里的贫乏,也就是意识到自己的空虚和需要,这乃是圣灵在人心中工作的结果,圣灵的工作让人痛苦地发现自己的义好像污秽的衣服(赛64:6),圣灵的工作唤醒人面对这一事实,即自己最好的表现也不蒙三位一体圣洁神的悦纳(实际上是神所憎恶的事)。

灵里的贫乏可以被视为信心的反面。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彻底不配时,这会引领他凭信心抓住基督,从属灵的意义上吃祂的肉,喝祂的血(约6:48-58)。这乃是圣灵的工作在倒空人心中的自我,好叫基督充满人的心。这是对需要和极度贫乏的感知。此外,头一福是基础性的,它描述了每一个被重生的灵魂里面所具有的基本特征。感觉到灵里贫乏的人在自己的眼中一无是处,把自己看作是神面前的一介尘埃。他因错误教导或因世俗无法正视自己的位置;但神知道如何带领他回归本位。神因着自己的信实和仁爱愿意如此行,因为人在神面前自觉卑微之时,正是神祝福祂儿女之际。主耶稣在《马太福音》11章29节中揭示了如何培养这种荣耀神的灵。

这里宣告,灵里贫乏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现在的性情完全有别于其本性;因为他拥有了神恩典之工在自己里面已成就的头一个确凿的证据;因为这样的灵使得他在寻求真正的富足时,眼目转离了自己;因为他是天国的后嗣。

 

“主祷文”引言:

许多敬虔人都谈论过、写过有关祷告的事,但我们若要正确履行这一基本职责,还需要在人类起初的做法之外,寻求更好的方式。无知、有罪的受造物该怎样竭力来到至高神的面前?他们的祷告怎样才能蒙神悦纳,并从神那里获得他们所祈求的?答案是:除非那垂听祷告的伟大之神喜悦将祂的旨意显明给我们。祂借着以下的事已然将祂的旨意显明给我们:(1)为罪魁开出了一条又新又活的路,直达祂的面前;(2)指定祷告是祂与祂的子民之间相交,以及祂赐福于他们的主要途径;(3)仁慈地为祂子民树立了祷告的完美典范。请注意威斯敏斯特众牧师的明智教导:“神的全部话语皆可用于指导我进行祷告,但特别的指导原则当遵循基督教导祂门徒的祷告典范,通常人们称之为主的祷告。”(威斯敏斯特小教理问答)

从非常早期的时候就称其为“主的祷告”,这样说不是指主自己向父祈求,而是指主仁慈地将其赐给我们,教导我们当以怎样的方式和方法进行祷告,以及为何事祷告。因此,基督徒当特别予以重视和尊待。基督既了解我们的需要,也了解父对我们所怀的美意,因此祂出于怜悯给予我们简单、广泛的指示,其中涵盖了祷告的方方面面。祷告以仰慕崇敬神开始,并以对神的感谢结束。认罪是祷告中必须有的,因为祷告典范中所要求的内容恰恰说明了我们的软弱和罪性。与其他所有的祷告一样,这里也是以表达各种祈求为主。头三个祈求关乎神的荣耀,神国的得胜和神所显明的旨意。后四个祈求关乎我们自己个人的需要,以及其他人的需要,这里的“其他人”不是单指某个人,而是多人。

这一祷告在新约中出现了两次,是基督在不同场合给出的。无疑这也说明了传道人为何重复说明其重要性,并视其为祷告的基本原则。前后祷告有所不同,二者之间的区别意义重大。《马太福音》6章9节的记载表明,此祷告是为了给我们一个典范;但《路加福音》11章2节的记载表明,我们可以照此方式进行祷告。圣经里的每一件事都是完美的,这一祷告也不例外,其顺序、结构和用词都是完美的。它所祈求诸事的顺序是:仰慕之心,恳求和呈明理由。祷告中祈求的事项总共有七个。它完全是《诗篇》的缩影,最杰出祷告的代表。其中的每一句话都出现于旧约,这表明我们的祷告必须合乎圣经的教导,才能蒙神悦纳。“我们若照祂的旨意求什么,祂就听我们,这是我们向祂所存坦然无惧的心。”(约壹5:14)然而,我们若不了解祂的话语,就不会明白祂的旨意。

曾有人毫无证据地断言,这一祷告是基督专为祂最初的门徒临时使用设计的,直到新约圣经完结为止。但《马太福音》和《路加福音》是在基督徒时代开始多年之后才写出来的;这两本福音书的作者马太和路加都未曾有任何暗示说这一祷告已经过时了,或不再适用于基督徒使用。也有人争辩说,这一祷告不适宜现在的信徒使用,因为祷告中的各种祈求都不是奉基督的名所献,也没有直接包含祂的赎罪和代求。然而,这种说法纯属误解和错误;以此类推,旧约中的全部祷告,事实上也包括《诗篇》中的祷告,哪一个还能为我们所用呢!旧约时代的信徒是为了神的名向神献上祷告;基督是恩约的使者,经上论到祂时,说:“祂是奉我名来的。”(出23:20-21)我们献上主的祷告,不仅要仰赖基督的代求,也得到了祂特别的指示和授权。

就在最近,有号称“预言家”的人反对使用此祷告;他们依据时代论争辩,说它专为犹太人祷告时所用,其要旨在于合法性。然而,这无异于撒但的叫嚣,意在剥夺神儿女天生就拥有的宝贵特权。基督把这一祷告赐给犹太人,不是因为他们是犹太人,而是因为他们是祂的门徒。它所求告的是“我们的父”,因此适宜祂家中所有肢体使用。它不仅记载在《马太福音》中,而且也记载在《路加福音》中,后者是一本由外邦人写的福音书。基督复活后,祂命令祂的门徒们,把凡祂所吩咐他们的(太28:20),包括祂在《马太福音》6章9-13节所吩咐的,都教导众信徒遵守。这一祷告中没有哪一点不适合今天的基督徒,其中的每一点都是他们所需要的。

我们是否可以照着主祷文进行祷告或视其为一种模式进行效仿,这一直是备受争论的焦点,曾引发激烈的争议。正确的答案是二者皆要。《马太福音》明显提倡以此作为新时代这类祷告的一个例子或一种典范,“你们祷告要这样说”。我们在祷告时当心存“敬畏、谦卑、严肃、信靠神、注重祂的荣耀、爱人类、顺服、在属世的事上有节制、热切渴慕主祷告所教诲的属灵之事”(托马斯·斯考特)。然而,我们在《路加福音》11章2节中发现主的教导是:“你们祷告的时候要说……”,意思是我们要把祂的话当作公式一样使用。所以,基督的门徒有责任把主祷文作为一种模式一直效仿,偶尔也可以照着主祷文进行祷告。

至于那些反对以任何形式使用此祷告的人,我们要提醒他们,当神的子民因需求来到祂面前祷告时,神自己也常常将此祷告中的话放在祈求者的口中。比如,耶和华对以色列人说:“当归向耶和华,用言语祷告祂说:‘求你除净罪孽,开恩接纳我们。’”(何14:2)毫无疑问,在遵守主祷文时,我们当十分警醒,绝不可形式化,更要反对迷信化。但同时,我们必须谨防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不使用它。笔者认为,我们在每一次的公开敬拜中,都要充满敬畏和感恩地背诵这一祷告,也要在每日的家庭敬拜中使用它。当然也有人用之过度,似乎使其变成了“徒劳的恳求”,这是救主所禁止的(太6:7);但这不能成为借口,用以阻止我们凭借主教诲的灵和主亲口说的话语,在施恩的宝座前献上这一祷告。

从这一祷告的各种表达、祈求和呈明的理由中,我们看到耶稣和父是一体的。祂被赋予的“名”超乎万名之上。祂是可称颂的、独一的主宰,祂的“国”统管万有(诗103:19)。祂是从天降下的“生命的粮”。祂在地上有“赦罪”的权柄。祂能够救助“受试探”的人。祂是“救赎人脱离一切患难”的那使者。国度、权柄和荣耀都归与祂。祂成全和确证了一切神的应许和恩慈的确据。祂本身就是“阿们的,诚信见证的”(启3:14)。用德尔图良的话说,主祷文正是“福音的缩影”。我们对神恩典福音和“基督荣耀福音”的理解越清楚,就越会热爱这一奇妙的祷告;福音是值得称颂的,对信的人,福音是“神的能力,神的智慧”;当我们献上神所给出的这些祈求,并期待恩典的回应时,心中必充满了无以言表的喜乐。(托马斯·休斯顿)

相關商品

救主十架七言(The Seven Sayings of the Savior on the Cross)

HK$71.40 HK$84.00

先知以利亚(THE LIFE OF ELIJAH)

HK$90.10 HK$106.00